福建翔安区做好垃圾变肥料就地资源化工作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    浏览:

[返回]
  上门收集,为村民创造最为便捷的生活垃圾分类条件;就地减量,促进垃圾生态有机循环;设立垃圾分类网格员,施行网格化管理;引入大数据与智能化技术,监管更科学、精准、有效;应用昆虫+微生物技术,积极探索出四种厨余垃圾就地减量新方式……在生活垃圾分类这个领域,翔安区先行先试,综合施策,实现多项创举,获得省、市各方广泛赞誉。
  近日,翔安区召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大会,总结交流各镇街、各单位生活垃圾分类经验、做法,部署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目前,翔安区120个村(居)、62个建成小区(含商业)、14000余个沿街店铺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均达100%;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为推动全社会普遍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
  一、创新突破,探索垃圾就地减量新方式
  2018年以来,厦门已连续8个季度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情况考核中名列第一,垃圾分类的厦门经验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可,而在生活垃圾就地减量这个独特的领域里,翔安区先行先试,应用昆虫生物技术结合微生物技术,积极探索出了四种厨余垃圾就地减量的新方式,率先在全省闯出了一条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源头减量新路子。
  内厝镇建起阳光肥堆房,利用太阳光吸热辅助加温,通过添加高效微生物复合菌剂,将厨余垃圾和农作物垃圾发酵堆肥;赵岗村的机械制肥机运行稳定,日均处理厨余垃圾约2吨,每吨产生有机肥0.15吨左右,肥料主要用于专业合作社试验田;新圩镇的面前埔村依托国家级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建起一座堆肥大棚示范点,通过机械化破碎、添加微生物和凹凸棒营养土等,将农作物垃圾制作成有机肥。
  垃圾变肥料,就地资源化,翔安区不少村民不但收获了自家厨余垃圾转化成有机肥料培育出的果蔬,而且还养成了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让翔安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二、综合施策,积分奖励激发村民积极性
  在翔安区,生活垃圾分类已全面融入乡村振兴、城乡管理、社会治理、文明创建等各个领域,并不断做实做细。
  作为典型的农业生态村的面前埔村,在翔安区垃圾分类办指导下,已经推行起小桶-大桶-转运车-处理厂(场)的垃圾分类上门收集和垃圾直运模式;将上门收集与积分兑换相结合,根据积分情况给予村民奖励,激发村民参与的积极性。该模式可操作性强,针对性佳,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转运各个环节问题,起到了良好的成效。
  上门收集与垃圾直运,为村民创造最为便捷的分类条件。不仅如此,垃圾分类网格员还根据保洁员上门收集登记的台账,对分类投放准确率较差的村民进行入户宣传和指导;网格长定期随机抽查整改落实情况,并组织学习分享;对屡教不改的村民,由村书记报区城管局依法处理。
  在这些综合举措推动下,面前埔村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100%,准确率达到95%以上,垃圾资源化、减量化达90%,生活环境更宜居,村民归属感、幸福感更强了。
  翔安区还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情况,在垃圾分类管理方面,按国际先进标准定制建设垃圾分类智慧云管理系统作为监管体系,实现智能监管。
  2020年,在翔安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翔安区把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作为推进城乡管理转型升级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紧抓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四个环节,有力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打造干净整洁的宜居环境,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切实提升村民的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

搜索